1)第368章 朝会_大唐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天色一大早,张易之就带着张大张大兄弟和林秀三个人,一共四匹快马,一起离开了神都城,向定州而去。

  而与此同时,万象神宫里面,一次看起来和往日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早朝,拉开了序幕。

  早早的,大臣们就分列东西两班,占据好了自己的位置,或坐或站,吵吵囔囔地等在那里。

  由于皇帝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精力也是一天比一天不济,曾几何时十分勤政的女皇如今也有些怠政了。反应在行动上,就是中书省交上去的奏章,往往很久才下来。还有,就是这早朝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缺勤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这要是在来俊臣还在的年代,百官们自然不敢多言。如今却不同了来俊臣一去,武则天的治政方略生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一味用强,而是刚柔并济。对于百官的劝谏,她能听的都听,不能听的,经常是嘴上答应,世纪上打哈哈。

  就拿这早朝而言,百官中不少的直谏大臣或当殿提出,或递上奏章,都希望皇帝不要无故缺席早朝,但皇帝总是一面安慰这些直谏的大臣,一面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的迹象。

  群臣们对女皇帝已经是放弃了,也就由她去了。反正,现在这样,比起当初来俊臣还在的时候,总是要好很多。

  跪坐在东班第一位的,便是接替了魏王武承嗣,担任内史的新相狄仁杰。老丞相年纪已经很大了,和女皇帝差不多年岁。不过,他的身体显然没有还能包养小情人的女皇帝好。他的腿脚已经没有那么麻利了,眼睛也有些昏聩。老人家慈眉善目的,仿佛一尊佛像一般,静静地坐在那里,对周围的喧闹,无动于衷。

  大约是年龄相仿的缘故,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这个老丞相,称他为国老。这对于作为李党领袖的狄仁杰来说,实在是一种便利。老人家通过一番旁敲侧击,终于撺掇着武则天把庐陵王接回了京城。

  若是旁人劝谏这样的事情,定会被女皇帝斥责。狄仁杰世事洞明,极为擅长与人相处之道,他知道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也知道该说的话,可以说到什么样的分寸,过了什么分寸便犯了忌讳。

  因此,武则天和狄仁杰相处,真有如沐春风之感,只感觉有了知音。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她便听不进去,狄仁杰说出来,她便觉得有道理。

  这也就是狄仁杰独特的魅力了。他绝对不是一个诤臣,却比当初的魏征更加德高望重。

  众人又窃窃私语地说了一会子话,都有些不耐烦起来。现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大家各自都攒着不少的公务要处理,在这里耗着,总不会有在自己的衙门里坐着舒服。就算那些清水衙门没事做的官,也难受得很,在衙门里坐着,起码还能拿本书胡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