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4章 先下手为强_带着农场下凡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则是皇庄,甚至皇庄就是吞没这些农田的最大黑手。

  昆明湖周围至少有1万亩的稻田,就已经被皇庄拿走了管理权。

  而且开国之初,一兵丁分50亩地,到了现在也只能维持住一人7亩左右。

  收获的5成粮食上交,加上还留在屯田司手里的21万亩农田,基本上都是中田、下田,亩产平均一下只有石左右。

  也就是说交完粮税后,屯田兵到手的只剩下石粮食。

  504斤粮食养活一个成年兵丁没问题,甚至比一般的雇农收入都要高。

  但娶妻生子后想养活一家子,根本不可能。

  唯一的好处就是屯田兵不需要服徭役。

  不过这只是平均数字,也就是说必然会有比例不小的屯田兵,连石粮食都收不到。

  这些人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所以说是屯田兵,其实早已经沦为了官吏的私奴,赚取一点口粮而已。

  好在大周屯田和明朝卫所制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屯田兵每户只要出一个男丁接替父辈,去当屯田兵,其他的男丁并不用一直被限制在屯田司里。

  石仲魁听完薛金平的讲述后,不由皱眉起来。

  好在自己不需要实地去考察,也不需要管麦田。

  大兴土地爷早就整理好了那边6万亩农田的资料。

  剩下的15万亩,虽然全都在宛平县,可日夜游神还是告诉了他不少真实的数据。

  两地加起来差不多有万亩稻田。

  还有一万亩在昆明湖周边,这部分的稻田到不用他操心,宫里的太监们会管着。

  而且根本不打算让他去实地看看。

  而这部分稻田因为水源充沛,也成了最上等的稻田。

  种稻子说白了还是水和肥。

  古代大水灾之后,一部分土地隔年的粮食往往会增加一些产量,就是因为大量泥土从河道里冲上岸。

  而河泥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天然养料。

  当然同样会有一部分的农田因为水土流失,而变的更加贫瘠。

  既然还兼任着河道疏通,石仲魁不免把主意打到河泥上的同时,又让柳鱼儿去寻找地下水源。

  柳鱼儿的修为虽然才练气三层,但她怎么说也是水里的精怪。

  不能移山填海,但找找水源,甚至地下河还是能做到的。

  在大兴所有能抵达的水系转悠了一圈,柳鱼儿倒是发现了好几处会产生涌泉的地下河。

  不过,想让地下水自己涌上来,还的花费不小的人力去改造一番。

  倒是宛平城,也就是现在的房山内,找到不少自喷泉。

  石仲魁仔细想想,未来天朝京城周边的湿地公园可不算少。

  只是想从的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和森林中把水引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私人做不到,官府看着要先出一大笔银子,而且好些年才能看到效果。

  那些流水一样的县官,哪里肯为后来者铺路和谋福利。

  甚至柳鱼儿还在京城北边发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