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章 鱼沟(求追读求收藏)_带着农场下凡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身体的原因。

  这么一想,石仲魁就更在意功德的多寡了。

  除非到了必要时候,否则能不用就不用。

  一夜悄然过去,清晨大概辰时一刻,卧室门外响起于顺的声音,“石先生,您起了没?”

  正在修炼的石仲魁耳朵动了动,开始收功,这才回了一声‘等着’。

  换了一身长袍之后,听到吩咐的于顺这才带着两个小丫鬟,端着洗漱物品走了进来。

  “先生,庄户们都已准备好了,就等您的命令去开工。”

  “嗯”,石仲魁点点头,洗漱和吃过早饭,去了现场后,看着庄户们按部就班的开工,一天时间很快过去。

  见工程超过预期,石仲魁不由吩咐于福明天去确定鱼苗的问题。

  是否有人像现代一样挖池塘养鱼,石仲魁虽然觉得肯定有,但自己没听过就无法确定。

  不过他却根据于洪高养了观赏红鲤鱼来推断,京城周边百分百有人专门培育鲤鱼。

  作为古代最常见的观赏鱼,金鲤和红鲤不仅达官贵人家常有,就是乡间的乡绅家都常见。

  当然,稻田养鱼肯定不能养观赏鱼。

  但既然有人培育观赏鱼,那花点钱让养殖户侍候几条河里打捞上来,一肚子鱼卵的大鲤鱼并不难。

  甚至听于福说,有鱼户会人工取卵培育鱼苗,对一些常见的病害也很有经验。

  而这也是石仲魁选了鲤鱼,没选草鱼的原因。

  虽然草鱼更容易养,可第一次试验,要的是成功率。

  好在鲤鱼也是出了名的耐寒、耐碱、耐缺氧,水深不够时它也能活,而且荤素都吃,插秧一个星期后,就能放养。

  不期望十亩能投放十几万条鱼苗,也不期望十亩地能收获几千斤的鱼。

  能有7、8百斤就谢天谢地了,不仅能抵消了鱼苗和人工的投入,还能有10多两银子的额外收入。

  最关键的还是粮食增产。

  不过为了试验的成功率,把十亩田的鱼沟挖了一米宽,四十公分深,等于浪费了大概330平米,大致半亩地,也就是5%的土地。

  但石仲魁很有信心,在这个一亩地才产2、300斤的年代,想增产3、50斤谷物应该不难。

  无非是精细化耕作和看护。

  而古人为了粮食,不少庄户那是没事就去田地上查看一番,更别说自己只需要花点馒头,就会有人24小时看护了。

  6天时间很快过去,鱼沟挖好之后,石仲魁基本上就不用插手。

  一心期待着空间里的桃子成熟,闲暇时白天复习四书五经,画符、修炼神行之术,晚上则修炼长春功代替睡觉。

  而且种地这种事,对于在这个农庄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庄户来说,种地就是本能。

  不过等到正式插秧时,还是让他深刻的明白了化肥的作用。

  没记错的话,现代种稻子,根据稻种的不同,行距一般都是20到30厘米左右。

  但自己看到的却是至少40厘米以上的间距,不用说,肯定是土地本身的肥力,只能满足这个间距,不过这对养鱼反而有利。

  而且按照于福的说法,缮国公府这片靠近沟渠的土地,还全都是上好的肥田。

  难怪亩产300斤以上的土地,价格就的20两银子以上,其他的下田或者坡地,5、7两银子一亩都常有。

  不过,要是能引水来灌溉,下田也能慢慢变上田。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