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二章化肥工业的发展(科普章节,谨慎订阅,求月票)_四合院之我是学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提出以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的技术路线:以无烟煤为原料,先制造半水煤气,把氮、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入碳化塔,在此二氧化碳与浓度为17%左右的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结晶。

  两年后,1959年11月,当时的化工部在旅大召开了一次小型合成氨厂现场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00多位会议代表,在参观大连化工厂建设的一个简陋的小型合成氨厂后,却一致认为这个厂是成功的、有前途的,小型合成氨厂既好建又好用。

  这时已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的侯老,是推动各地大建小型合成氨厂的关键人物。在这次会上他说,普遍推广以后小型合成氨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氮肥,支援农业生产。如果在最近期间全国每个县建设一座,生产的氮肥便够肥几亿亩土地,对于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有巨大作用。

  当年年末,皖省就决定兴建第一批20个年产800吨的合成氨厂。省里和各个专区都成立了“化肥厂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亲自挂帅,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大建化肥“小洋群”高潮,不到半年就建成了11个。

  随着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的深入贯彻,化肥成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全国化工生产战线掀起一场为粮备“粮”、增产化肥支援农业的运动。

  1962年,苏省丹阳化肥厂首先试验成功了用侯老提出的新流程生产碳酸氢铵,为各地办好小氮肥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根据丹阳化肥厂的经验,建设一个年产五千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投资七百万元,比按老流程建厂投资节省一半左右。这种新型化肥厂投入生产后,动力、原料的消耗,也比老流程低得多。

  这一年,国产化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在魔都吴泾化工厂投产,此后又经技术改造,最终达到年产12万吨,这是化肥工业的旗舰。

  从1958年到1962年的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新建了7个大型氮肥厂。除了魔都吴泾化工厂,其它则分布在广省、皖省、豫省、冀省等地,都是我国着名的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距离电源和原料基地也比较近。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同时建设7个大型氮肥厂,在新华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时期,化肥工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小化肥厂齐头并进。到了1964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的农村用上了一种新型的铵态氮肥——碳酸氢铵。这是14个年产2000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生产的,农民们称它是经济实惠的“增产粉”“丰收肥”。

  这些小化肥厂采用符合国情的独创的生产工艺流程,所用成套设备都是自行设计、制造,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附近农村,运费和周转环节少,产量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从此,小化肥厂遍地开花,华夏也从此成为唯一大量生产碳酸氢铵肥料的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大化肥生产线之前,这些小化肥厂就是满足农业用肥需求的主力军。

  王洛现在的任务是结合当前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争取独立自主的设计出华夏的大型肥料生产线,以便在未来的国家农业布局中,节约外汇,使国家更早的摆脱外汇依赖,并提前结束粮食不足的状况。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