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0章 稷下学宫_秦时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90章稷下学宫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自献公将都城由薄姑迁来这里后,无论是后来的姜齐还是田齐,都没有再更换过它。

  这一点与南边楚国的频繁迁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陆纬与伏念按照约定汇合后,两人入城时清晰看见了有黑甲秦军在监视着劳役拆毁临淄城墙。

  临淄城防坚固,王贲兵临城下时并没有发动过攻城,因此城墙保留完好,之所以现在要拆,还是为了防止临淄权贵效仿几年前的新郑之乱、占城依托工事发动叛乱造反。

  不仅仅是临淄,其他六国的都城与一小部分主要大城的城墙也都被从咸阳发来的命令要求拆除了一部分城墙。

  当今秦国是统治一方,秦兵又素来悍勇,就目前来看、除了边境以外的中原城池不要城墙对于官府来说压力不大,但百姓要造反将很容易因此被镇压。

  这等‘隳名城’的手段在历史上其实发生过,伏念对此就并不陌生,因为昔日儒家创始人孔夫子在鲁国执政时,就进行过知名的‘隳三都’。

  昔日,鲁国是对周礼保存的较为完善的一个国都,在鲁桓公时期,他有四个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大位外,其他三个儿子鲁桓公都对他们进行了分封,可后来这三子的家族在鲁国中不断做大,甚至连正统的国君都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依赖他们。

  由于同出桓公,这三个家族便被称为‘三桓’。

  一直到孔子时期,鲁国的分封都还在继续,这就导致三桓家族又被他们所分封的家臣篡夺权力,从而形成了这些家臣借助控制三桓、再控制鲁国国君的情况。

  这些家臣之所以能做到这个地步,便是因为他们皆有牢固且超出礼法规格的私邑。私邑之内,借助城墙,这些家臣如果造反整个鲁国都要万劫不复。

  鲁定公时,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兼摄相事后,自然看不惯此等礼崩乐坏,乘机提出‘隳三都’:将那些超格的城池城墙全部摧毁。

  无论是鲁定公还是三桓本家,皆不愿被家臣控制,如今有人肯出头,他们自然大力支持孔子决策,于是前期孔子没有受到任何阻碍,顺利让那些家臣势力一落千丈。

  但家臣清理完后,孔子将矛头又直指向三桓自己。

  这下从家臣那里收回权力的三桓立刻又变成了反对派,孔子一下子陷入泥潭之中,而东面的齐国听说鲁国居然在摧毁国内重要的防御城墙,果断派兵游离在边境线上,就等着孔子拆完他们马上攻打进去!

  内有三桓反对,外有齐兵压境,鲁定公果断抛弃孔子,失去价值的孔夫子只好带着弟子离开,也是自此,他不得不周游列国。

  有孔子的先例在,儒家对于始皇帝的‘隳名城’行动没有任何明面上的意见,甚至还有些支脉对此大为赞赏夸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