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89章 第五纵队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本幕府发行的那些金银铜币,不按他们发行价值,只按实际成色含量计算,把水份全挤掉。

  这种结算模式,使的现在日本的金银铜大量外流,却又反而输入了不少银元铜钱,在江户这边,现在基本上都看不到什么幕府的货币,以前大名发的藩札兑换券也很少见了,大家直接用银元铜元,就如以前他们用了二百多年的永乐通宝一样。

  在朱成功的助力下,大明现在对倭贸那真是赚的盆满钵满,不说那些商货销信日本赚了多少,仅是把铜运回去就等于赚了五倍利。

  济州港现在铸币成了一个不断扩增的新产业,铸币机器不断增加,铸币的利润也是不断提升。

  这还使的现在济州岛上不论是大明的租界里的汉人,还是租界外的朝鲜人,都已经全部在使用大明银元铜钱了。

  大量的金银铜流入大明,但却都被吸收了,大明铸币对金银铜缺口极大,而且随着贸易,大明的银元、铜钱现在还开始流入朝鲜、日本、安南、缅甸、琉求等地,也成为他们喜欢的货币。

  铸币有利可图,朝廷自然乐的不断增铸,铸造的钱适当的外流一些到周边,甚至还能成为优质的一项贸易商品,同时也能避免银元铜钱存量增加带来的诸如银元铜钱的贵贱变化,能够让货币更稳定。

  不过随着走私加剧,领主们肆无忌惮,却也让幕府现在处境越来越艰难,他们实行的是三货制度的货币政策,金银铜一起流通。

  虽然德川家康从西班牙人那里得到了西方的采矿技术,加大了银铜矿的开产量,但他们铸币能力却不行。

  幕府禁止银锭外流,于是外国商人便盯上幕府的银钱,贸易量的提升,使的银大量外流。

  当银不足结算贸易款时,开始转以铜条结算。

  幕府想要在长崎铸造专用贸易结算的铜钱,和用于减少贸易逆差的瓷器,但不管是他们铸钱,还是烧瓷器,都面临着量不足和质不好的问题,根本不足以解决贸易结算的问题。

  幕府关闭其它港口,只留长崎贸易,还把贸易权垄断在自己手里,可是面对着外商运来的货物,他们却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交换,却又不肯把金银铜拿出来结算,只能不断的削减来日的商船和货物量。

  却还不许别的领主走私贸易。

  这种强压政策,明显是难以持久的。

  不仅大名们非常不满,而且日本的那些大矿主们更加不满,特别是那些铜矿主们,他们本来也都是些领主豪强,本来拼命开采,对外贸易,能卖个好价钱,再换成各种进口货物,倒手就又赚一大笔。

  可就因为幕府的禁令,导致日本自己采的铜在国内却又供大于求,价格不断下跌,还卖不掉,砸在手里了。

  采矿炼铜那也是要很大开支成本的,这样搞那些矿主铜商也是承受不住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