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78章_重生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资产莫过于存款。而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资产则是人!合伙人的能力和人脉,决定了一家投行的兴衰!

  比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他于1973年出任公司负责人时,雷曼公司正因为投注利率失败,蒙受巨额损失而处于破产边缘。结果雷曼兄弟公司在他的领导下,接下来五年连续实现创纪录的利润,重新跃升为当时仅次于所罗门兄弟、高盛和第一波士顿的全美第四大投行。

  不过七十年代末如日中天的雷曼公司,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因为内部派系斗争而再次陷入低谷,最终在八四年被运通收购。而作为斗争失败者,彼得森从雷曼辞职后,转身又创办了黑石公司。

  黑石这个名字,就算是许多不搞金融的外行人,也同样如雷贯耳。李轩重生前它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资产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gdp还高。

  相比之下,希尔森-雷曼公司虽然规模不小,但却是大而不强,上一个财政年度甚至录得亿美元的亏损,拖累了母公司运通的整体业绩。这也是运通公司新ceo上任之后,立刻想要甩卖投行部门的根本原因。

  当初运通公司在八一年收购希尔森时花了亿美元,八四年收购雷曼花了亿美元、收购ids公司花了亿美元,八-九年收购ef赫顿又花了10亿美元,这期间其他零零散散的小型并购花了差不多5亿美元。也就是说运通公司过去这十年,用于并购的总投资至少在35亿美元。

  而李轩之前对于整体收购运通投行部门的报价也是35亿美元,乍一看运通似乎没亏,但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和时间成本,运通过去这十年的多元化扩张,无疑是一笔很糟糕的买卖。

  企业欣欣向荣不一定是管理层有多出色,但企业陷入困境一定是管理层出了问题。对运通公司来说,过去十年多元化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前任ceo詹姆斯罗宾逊的好大喜功。而其投行部门希尔森雷曼业绩一直毫无起色,则是因为负责人彼得科恩能力不足。

  当初运通收购美国第二大证券经纪公司希尔森时,希尔森的ceo威尔是一个很强势的人物。于是罗宾逊用了一手明升暗降,将其提拔为运通副总裁高高挂起,另选了年仅36岁的彼得科恩出任希尔森公司的新负责人。

  彼得科恩对罗宾逊来说,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听话。所以虽然运通后来又一路收购了ids、雷曼、ef赫顿等公司,彼得科恩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新成立的希尔森-雷曼公司,内部整合一直非常糟糕。再加之这几年外部环境又不好,内忧外患之下新公司业

  请收藏:https://m.biga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